领牛策略
开栏语:岭南服饰兼具地域特色与多元文化精髓,凭借强大的产业集群与前卫的设计享誉全球。8月15至19日,“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”广东纺织服装走进新疆专场推介暨粤贸全国(喀什)对口支援经贸交流活动将在喀什举办。即日起,南方农村报推出《岭南衣·秀新疆》策划,看岭南时尚之风如何与新疆多彩风情共舞,共绘丝路繁华新图景。
所谓衣食住行,“衣”被排在了第一位。它能遮体御寒,亦是文化载体、时代镜像。在中国众多服饰中,中山装无疑是最具这种特质的代表之一,将民族风骨和革新气度缝进了每一寸经纬中。
“中山装”因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和倡导而得名,是20世纪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服装。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,孙中山深刻洞察到服饰与时代的关联,他认为:“西服虽好,不适应我国人民的生活,正式场合会见外宾有损国体。传统服式,形式陈旧,又与封建体制不易区别。”这番思考,成为推动服饰变革的起点。
因此,中山装的诞生领牛策略,实则是一场“破旧立新”的服饰革命——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袍服制一统天下的局面,颠覆了中国人原有关于传统服装与身体空间的观念。更重要的是,中山装的流行,也代表着服装平等化观念的出现。
这场革新并非简单的样式改变,而是中西智慧的深度融合。从最初的中山装形制到最后定型的正式中山装,前后经历了近20年,其保留了中式立领的庄重感,借鉴西装的立体剪裁技术,将对襟、明袋等中式元素与纽扣、收腰等西式工艺巧妙融合。
从量体、选料、制样等,传统中山装的制作需历经20多道大工序、100多道小工序,讲究“一挺、二平、三直、四服、五窝、六圆、七顺”,一件成衣往往要耗费一周。
中山装的魅力,在于其“形神兼备”的设计巧思,藏着深刻的时代理想:翻领彰显“严谨治国”的态度;四个对称贴袋喻示“礼义廉耻”的道德准则;整片后背寓意国家和平统一;左右袖口的三粒纽扣呼应三民主义、共和理念;五粒前襟纽扣则暗合五权分立……
时光流转,中山装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。如今,设计师们在保留立领、对襟等经典元素的基础上,探索中山装新表达:用亚麻、天丝等轻盈面料打造日常款;将粤绣、香云纱等岭南非遗元素融入设计;通过廓形调整,让中山装适配商务、休闲等多元场景。
在孙中山先生的家乡中山市,中山装制作技艺已入选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沙溪镇也享有“中国最具产业影响力纺织之都”等称号,服装产业集群链条完整,拥有约4000家服装市场主体和600家服装上下游配套企业。
经纬之间,传承不息;跨界之中,风华正茂。中山装的故事,即将沿着丝路古道踏上新旅程,与新疆的多彩风情碰撞出奇妙火花。
撰文:伍咏言
设计:莫淑霞
图片:来源沙溪发布
来源:南方农村报领牛策略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